南漳:“三美”描绘和谐乡村新画卷
作者: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日期:2025/10/19 浏览:
305省道就像一条色彩缤纷的丝带,将襄阳市和南漳县紧密相连。沿线道路干净,客栈便捷,是“南漳东门”的亮丽名片。
9月23日,南漳县九吉镇丁兰社区居民胡东升站在自家门前自豪地说:“路更宽了,环境更好了,住起来很高贵!”身后的村庄,宽阔的水泥村风,房屋错落有致,供水、污水处理系统全覆盖。
近年来,南漳县探索出“环境美、生活美、产业美”的“三美”乡村建设道路,扎实推进“南镇功能好、村庄好、产业强、路网好”四项行动,致力于305省道建设,同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。黎庙镇沿湖路区域行驶。示范带动各镇村整体提升,全面激活乡村振兴“泉水池”。
如今的南漳乡村,“硬件”和“软件”同时升级,乡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。
优美环境——共同建设美丽家园
(九吉镇彭家营村航拍,刘江 摄)
清晨,薄雾弥漫之前,南漳县九吉镇彭家营村文化广场上响起了动感的音乐。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做健身操、打太极拳。一些光头老人挥舞着鞭子和陀螺,笑声不断。
“现在村子真的变了!”村民奚一全笑着说,“道路变暗了,路灯亮了,建了广场,停车场也安装了充电桩。不比城里差!”
近年来,该村共筹集资金1100万元,系统推进道路黑化、路灯安装、旱厕修缮等工作。更难得的是,村民们自愿捐地、捐劳,共同打造3000多平方米的公共绿地。
彭家营并不是唯一一个发生变化的人。黎庙镇依托天池山、孤山寨等优质资源,大力发展“茶旅融合”,组织药材种植、葡萄选育,培育沿线275省50余家农家乐。周末,来自周边地区的游客络绎不绝,露营、采摘、登山,热闹非凡。
“我想建造一个新的,但我不知道。”六坪村党支部副书记钟绍透露,通过集中资金、发动群众投资,rk村建有休息站2个、文化广场3个,扩建道路10公里,安装路灯50盏。 “我们村也想成为‘网红’!”
全面整治后,村庄容貌迈上新台阶,村民过上了“美丽乡村、美丽乡村、美好生活”的富裕生活。如今走进六坪村,茅屋错落有致,青瓦白墙,红花绿树相得益彰。 “生活在这样一个‘美丽的村庄’,让我越来越幸福。”张村民笑着说。
南漳县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,推进污水清理、防暴、道路建设、植树造林等工作。截至目前,改造农村户厕所966户,改造道路7公里,治理15个村组污水,改造文化广场5个,下乡开展文化公益宣传片1900余部。乡村正在从“暂时的美丽”走向“持久的美丽”。
美丽布海——农村善治新趋势
秋雨已停,九集镇九仙寺村干部王芳和村民肖学章站在新建的桥旁聊天。
“肖叔叔,你对这座新桥还满意吗?”
“满意!心情轻松多了!”肖学章笑着回答:“我真的要感谢你们和村里的‘法治诊所’!”
正是因为老桥、老运河的不幸,外村群众骑自行车摔伤索赔索赔纠纷不断。如今,九吉镇设立了“法治诊所”,村干部、律师定期举办“诊所”,提供咨询、调解、法制教育等服务。也保障了更多投入10万元以上资金修建一座新桥,出行和安全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。
(九吉镇九关关村“法律诊所” 杨敖 摄)
这样的基层法律服务点已实现县乡全覆盖。 326名专职调解员常年奋战在一线。网格员、村律师、心理咨询师也加入其中,形成了坚实的调解网络。
在南漳,调解不仅是干部的事,也是大家的事。许多村庄由“老党员调解员”和“热心村工作队”组成,用乡音、乡情化解邻里矛盾。
雪坪镇实行“一约四会”,将情、理、法贯穿于交往全过程。曾家坪村一对兄弟因土地纠纷已经三年没有联系。特别调解班运用“画家谱、讲旧故事”等技巧,帮助两个人重燃旧情,最终握手言和。三年来,该镇已成功化解此类矛盾30余起。
清河行政区黄连树社区通过“居民公约、四会、文明积分”等方式,激发了群众自治热情。
帕格巴巴戈社区整合多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力量,组建了志愿服务队,建立了“pag-ibig食堂”和“屋连屋”,从“轻松搬迁地”转变为“幸福新安置点”。
南漳市通过完善“网格员每日巡查、村级每周研判、镇级月度调度”工作机制,共查处矛盾纠纷2700余起,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700余起。达96.6%。
工业美——发挥优势助推产业发展
村庄美丽了,生活好了,工业也相应发展起来。
在寻涧镇,4.3万公顷的桑园已成为9000多名桑农的“绿色银行”,“户户养蚕、户户种桑”的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(金乡坪村标准化桑园,董晓旭 摄)
“今年我们养了5只纸蚕,蚕茧都是东张公司直接采购的,销量稳定!明年计划扩大规模。”巡查镇金乡坪村的杨宗元脸上挂着笑容。
(湖北东张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陈志涛摄)
走进湖北东张工业园,工人们正忙着采茧、缫丝、重塑生产线,一丝不苟,一丝不苟。 “我们买了今年蚕茧价值420万元。”该公司副总经理肖学文说,“除了生产蚕丝被、丝巾外,我们还相继开发了桑叶茶、桑葚酒等系列产品,成功打造了楚桑丝博景区,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。”一根茧、一根丝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, 使人们变得富有。
产业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础。南漳县紧抓因村施策,着力推动“镇有产业,村能出血液”,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、充满活力的发展新路子。
(小岩镇观音堂村“红心猕猴桃” 杨敖 摄)
小岩镇观音堂村打出了“红心猕猴桃”的特色品牌。 “年产量超过15吨,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,带动20多家“户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。”村党支部书记杜仁强介绍说,村里还大规模种植野菊花、金菊,并建设配套加工中心,形成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一体化链条。2024年,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105万元。
在九吉镇彭家营村尚军家庭农场,前来采摘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。 “今年,光葡萄就卖了120万元!”负责人笑容满面。彭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胡明喜说:“我们村大力发展生态种植、养殖和乡村旅游,全村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,人均年收入增至2.6万元。”
东宫镇建立产业链委员会机制采用做强、延伸链条的发展模式,将瓜类种植产业打造成该镇一张效益明显、发展潜力充足的独特名片。
这些特色产业依托305省道、251省道等“良好路网”向南漳和更广阔的市场转移,带动沿线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。据悉,南漳计划用3至5年时间,在全区建设“畅、安、美、洁”的优质路网,进一步“放松、激活”振兴。
千村千面,各有宗族,慢慢地,一业带动,百业兴旺。南漳用扎实的行动,打造了一条风景秀丽、人杰地灵、产业发达的乡村公路。
相关文章